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睢县县尤吉屯乡刘营村:“顺口溜”里唠变化

    信息发布者:周创业
    2019-03-25 12:37:45   转载
    (原标题:刘营村:“顺口溜”里唠变化)
    近日,记者到睢县尤吉屯乡刘营村参加了一场婚礼。喜宴上,“烧鸡肘子整个鱼,荤素搭配满桌席”的桌场,变成了“一溜菜盆桌上摆,自己吃来自己盛”的自助餐。
    一边吃着喜桌,一边唠起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变化,村红白理事会会员刘学勤滔滔不绝。
    “1976年我当生产队长时,那可是个‘红薯汤,红薯馍,离开红薯不能活’的年代,别说菜、肉,‘好面馍’都很少见。”刘学勤说,当时玉米、小麦产量极低,亩产七八十斤,大部分都种植产量较高的红薯。每到秋收时节,社员们集体劳动,把刨出的红薯集中到闲置的麦场里,由村干部过秤,每家还分不到一平架车红薯,这就是一年的口粮。“窝窝头蘸辣椒,越吃越长膘”是艰难生活中的自我安慰,过年、过生日是孩子们心中的梦想,能吃上一口馒头是最大的满足。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,老大穿了老二穿,姊妹多了都穿过四五个人也舍不得扔。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是十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蹲在牲口屋里,就着微弱的煤油灯闲唠嗑。
    “1983年,俺村开始包产到户,俺家分到5亩地,当时的心情你体会不到多激动。生产出的粮食除了缴给国家,剩下全是自己的!”当过生产队队长的刘学勤说,种地开始使用化肥、农药,第二年产量达到300多斤。“庄稼活不用学,人家咋着咱咋着。”看到产量提高,村民纷纷效仿。到了1985年,刘营村的整体产量大幅度上升,“大囤尖,小囤流,腰里别着十块头”。让有余粮的村民喜不自禁。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温饱问题基本解决,农民的餐桌上每天都有“好面馍”了。“自行车手表收音机,三间瓦房绣花机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    1992年,村里第一个“能人”刘抗美离开家乡。三年后回来,购置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。由于村里没有通电,他还自己配备了电瓶。当时,电视剧《霍元甲》正热映,村民们都到刘抗美家来看,每天天明,刘抗美家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村民坐过的砖头……
    从此,一些有眼光的年轻人开始从传统的农业中走出去外出务工。到1998年,村里呈现出“农活务工两不误,到处都是万元户”的景象,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已成为现实,“吃喝不愁,有酒有肉”已是村民招待客人的常态。
    2006年完全取消了“农业四税”,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,“国税皇粮不用缴,农民心里乐淘淘”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2008年,务工回来的村民乔传奇购置了村里第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,“忙不忙,三两场”的收割景象被“机器一响,不到一晌”所代替。“俺5亩地的小麦不到半个小时就收到囤里了。”
    刘学勤说,如今,“吃喝不愁,遍地是楼”“冬夏季节菜,超市啥都卖”“出入是轿车,没有地方搁”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,让富足起来的人们越干越有劲。
    本报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 甄 林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